原文
孙子曰:用兵之法,有散地,有轻地①,有争地,有交地,有衢地,有重地,有圮地,有围地,有死地。诸侯自战其地,为散地②。入人之地而不深者,为轻地③。我得则利,彼得亦利者,为争地④。我可以往,彼可以来者,为交地⑤。诸侯之地三属,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,为衢地⑥。入人之地深,背城邑多者,为重地⑦。行山林、险阻、沮泽,凡难行之道者,为圮地⑧。所由入者隘,所从归者迂,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,为围地⑨。疾战则存,不疾战则亡者,为死地⑩。是故散地则无战,轻地则无止,争地则无攻,交地则无绝,衢地则合交,重地则掠,圮地则行,围地则谋,死地则战。(11·1)
所谓古之善用兵者①,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②,众寡不相恃③,贵贱不相救④,上下不相收⑤,卒离而不集,兵合而不齐。合于利而动,不合于利而止。敢问:敌众整而将来⑥,待之若何?曰:先夺其所爱⑦,则听矣⑧。兵之情主速⑨,乘人之不及⑩,由不虞之道,攻其所不戒也。(11·2)
凡为客之道①,深入则专②,主人不克③;掠于饶野,三军足食;谨养而勿劳④,并气积力⑤;运兵计谋⑥,为不可测。投之无所往⑦,死且不北⑧,死焉不得⑨,士人尽力。兵士甚陷则不惧⑩,无所往则固,深入则拘,不得已则斗。是故其兵不修而戒,不求而得,不约而亲,不令而信。禁祥去疑,至死无所之。吾士无余财,非恶货也;无余命,非恶寿也。令发之日,士卒坐者涕沾襟,偃卧者涕交颐。投之无所往者,诸、刿之勇也。(11·3)
故善用兵者①,譬如率然②;率然者,恒山之蛇也③。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则首尾俱至④。敢问:兵可使若率然乎?曰:可。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⑤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是故方马埋轮⑥,未足恃也;齐勇若一,政之道也⑦;刚柔皆得⑧,地之理也。故善用兵者,携手若使一人,不得已也。(11·4)
将军之事,静以幽,正以治①。能愚士卒之耳目②,使之无知。易其事,革其谋③,使人无识④;易其居,迂其途,使人不得虑⑤。帅与之期⑥,如登高而去其梯⑦。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,而发其机⑧,焚舟破釜⑨,若驱群羊,驱而往,驱而来,莫知所之⑩。聚三军之众,投之于险,此谓将军之事也。九地之变,屈伸之利,人情之理,不可不察。(11·5)
凡为客之道,深则专①,浅则散。去国越境而师者②,绝地也;四达者,衢地也;入深者,重地也;入浅者,轻地也;背固前隘者,围地也;无所往者,死地也③。是故散地,吾将一其志④;轻地,吾将使之属⑤;争地,吾将趋其后⑥;交地,吾将谨其守;衢地,吾将固其结⑦;重地,吾将继其食⑧;圮地,吾将进其涂⑨;围地,吾将塞其阙⑩;死地,吾将示之以不活。故兵之情,围则御,不得已则斗,过则从。(11·6)
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,不能预交;不知山林、险阻、沮泽之形者,不能行军;不用乡导者,不能得地利①。四五者②,不知一③,非王霸之兵也④。夫王霸之兵⑤,伐大国,则其众不得聚;威加于敌,则其交不得合。是故不争天下之交,不养天下之权⑥,信己之私⑦,威加于敌,故其城可拔,其国可隳⑧。施无法之赏,悬无政之令⑨;犯三军之众⑩,若使一人。犯之以事,勿告以言;犯之以利,勿告以害。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夫众陷于害,然后能为胜败。故为兵之事,在于顺详敌之意,并敌一向,千里杀将,此谓巧能成事者也。(11·7)
是故政举之日①,夷关折符②,无通其使,厉于廊庙之上③,以诛其事④。敌人开阖⑤,必亟入之⑥。先其所爱⑦,微与之期⑧。践墨随敌⑨,以决战事。是故始如处女⑩,敌人开户,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(11·8)
导引
《九地》是《孙子》现存十三篇中最长的一篇,反映孙武的军事思想比较集中,也比较突出。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军队在九种不同地域上作战,应根据战场的位置及其对作战的影响,以及士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,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。这是孙武“知地”理论在战争实践中的具体应用。
读这一篇,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。
首先,要掌握孙武概述的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的特点,对官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,从而正确进行作战指挥的思想。他概括地将战地分为九类,即散地、轻地、争地、交地、衢地、重地、圮地、围地、死地等九种,并对这九种战地作战作了论述和分析。他认为:在自己国内的“散地”作战,士兵容易逃散还乡;在进入敌国不深的“轻地”作战,士兵容易逃返涣散;深入敌国的“重地”作战,士兵便会奋勇杀敌,不怕牺牲。孙武认为:在不同战地作战,一般具有不同的作战原则:在散地上,最好不要作战;在轻地上,不要停留;对于争地,不要强攻;处在死地,要拼死作战;等等。总之,孙武指出,在不同地域作战,应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,因地制宜地部署和使用兵力;同时应掌握士兵的心理状态,灵活机动地指挥军队作战,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。
其次,要掌握孙武主张深入敌国的军事思想。孙武主张把战争引向敌国境内,实际是主张进行兼并战争,在客观上是顺应当时趋向统一的历史潮流而提出的。在本篇中,他重点研究了深入敌国作战的“为客之道”。孙武认为,“为客之道”要重视在重地作战,也就是说,把战争引向敌国,并要深入进去。
为什么要深入敌国作战呢?孙武认为,深入敌国作战有许多好处,归纳起来,就是:(一)“为客之道,深则专,浅则散”,即:深入敌国之后,士兵被迫专心一致,听从指挥,努力作战,使敌人无法抵抗(“主人不克”);(二)“掠于饶野,三军足食”,即:深入敌人富饶地区,可以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;(三)“士兵甚陷则不惧”,“不得已则斗”,“投之无所往,死且不北”,即是说:士兵处在无路可走的境地,便无所畏惧,不顾生命,拼死作战。根据以上理由,孙武指出:将军的任务就是:“聚三军之众,投之于险。”
第三,要注意孙武在本篇中提出的进步的治军思想。孙武主张带兵要政令严明,禁止迷信和谣言(“禁祥去疑”),控制士兵思想,使之“不修而戒,不求而得,不约而亲,不令而信”,使军队保持团结和旺盛的战斗力。同时,主张在特殊情况下,可以实行超惯例的重赏重罚(“施无法之赏,悬无政之令”),激发士兵的斗志。这些主张是进步的。
第四,读本篇还应看到,孙武的“愚兵”思想,是应加以批判的。孙武主张强迫士兵去作战,时时防范士兵逃散,因而主张到敌国去作战,这样,“深入则专”,“不得已则斗”。在他眼里,士兵好比群羊,任人随意“赶过去,赶过来”;而“将军之事”,就在于“能愚士卒之耳目,使之无知”。他这种“愚兵”思想是落后的。
读了本篇和《地形篇》,不难看出,孙武对地形有很深刻的研究。他研究地形,既着眼于全面地看(如《地形篇》),又重视各种不同作战地域的特点(如本篇),这就做到了“知地”。他研究地形,既抓住了地区的地理条件,又考虑了士兵的作战条件,主张在不同地区作战应采取不同的用兵措施,适宜地利用地形,发挥部队的战斗力,使之“刚柔相得”。
孙武在本篇中提出的“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,由不虞之道,攻其所不戒”,“并敌一向,千里杀将”,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”等著名军事思想,是对当时作战经验的总结,对后世军事家产生过积极影响。
感想
【解题】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九种不同地域作战的用兵原则,强调要根据在不同作战地域官兵的不同心理状态,采取妥善的作战原则和处置方法。
对各种情况都做分析,并设计出对应方案。
要使部队一致奋勇作战,在于管理教育有方,指挥得法;要使强者弱者都各得其用,发挥作用,就要恰当地利用地形。所以,善于用兵的人,能使全军将士携起手来像一个人一样,这是因为他能造成一种形势,使部队不得不这样做。这个有点太难。
用具体任务调遣部卒,不必告诉他们理由;用有利的东西调动士卒,而不必告诉他们有害的方面。
散地作战士兵容易逃回乡,这个在毛泽东选集里也有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