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孙子曰: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,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。故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③。能使敌人自至者,利之也④;能使敌人不得至者,害之也⑤。故敌佚能劳之,饱能饥之,安能动之。(6·1)
出其所必趋①,趋其所不意②。行千里而不劳者③,行于无人之地也。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;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不攻也。故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。微乎微乎④,至于无形;神乎神乎,至于无声,故能为敌之司命⑤。进而不可御者,冲其虚也⑥;退而不可追者⑦,速而不可及也⑧。故我欲战,敌虽高垒深沟⑨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所必救也⑩;我不欲战,画地而守之,敌不得与我战者,乖其所之也。(6·2)
故形人而我无形①,则我专而敌分②;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,则我众而敌寡;能以众击寡者,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③。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,不可知④,则敌所备者多;敌所备者多,则吾所与战者寡矣。故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,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,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⑤。寡者,备人者也;众者,使人备己者也。(6·3)
故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,则可千里而会战。不知战地,不知战日,则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①,而况远者数十里,近者数里乎!以吾度之②,越人之兵虽多③,亦奚益于胜败哉④?故曰:胜可为也⑤。敌虽众,可使无斗⑥。(6·4)
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①,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②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,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④。故形兵之极⑤,至于无形;无形,则深间不能窥⑥,智者不能谋。因形而错胜于众⑦,众不能知;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⑧。故其战胜不复,而应形于无穷⑨。(6·5)
夫兵形象水①,水之形②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③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④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⑤。故五行无常胜⑥,四时无常位⑦,日有短长⑧,月有死生⑨。(6·6)
导引
本篇主要论述“虚”、“实”的相互对立、相互转化的问题,提出了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、“避实而击虚”、“因敌而制胜”等作战指导原则,论证了“胜可为”的思想。这是孙武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。这对于如何正确指挥军队、选择作战目标和作战方向的作战行动,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。
孙武认为,避实击虚是指挥作战的一个普遍原则。他用较多篇幅论述了军事上“虚”、“实”的变化性。他认为,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,战争也是一样。只要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,就能使敌人的“实”变为“虚”,使自己的“虚”变为“实”,做到以己之实击敌之虚,从而夺取战争的胜利。孙武这个军事思想,包含了辩证因素,是很可贵的。
在本篇中,孙武还着重提出了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的作战指导原则,在作战中必须使自己居于主动地位,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,从而使自己成为敌人的主宰者。善战者,要能调动敌人,用各种方法去指挥敌人:“能使敌人自至者,利之也。能使敌人不得至者,害之也。”对敌人,“佚,能劳之;饱,能饥之;安,能动之”;进攻时,则要“出其所必趋,趋其所不意”,使敌人处于被动局面,而自己居于主动,做到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,出敌不意,乘虚而入,以实击虚,夺取战争的胜利。
在本篇中,孙武还从“胜可为”的思想出发,提出了“我专而敌分”、“因敌而制胜”的军事原则。他认为,善于指导战争的人,可以依靠主观努力,集中兵力,调动敌人,以实击虚,努力取得战争的主动权,夺取战争的胜利。孙武说:“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。”同时,用各种手段欺骗敌人,荫蔽自己的行动意图,使敌人陷于“无所不备,无所不寡”的境地,而自己处于主动地位,“出其所必趋”、“攻其所必救”,能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。孙子这种军事思想,历来为军事家所重视,其中有一些军事原则,至今仍葆有其生命力。
感想
【解题】本篇主要论述在作战中,要善于迷惑、调动、分散敌人,要避实击虚、以实击虚,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取胜的方针,主动、灵活地夺取战争的胜利。
控制别人的行为,其实很简单,就是两点,利和害,选择什么利什么害才是重点。
虚实是如此重要,那应该如何判断好虚实,同时让敌人判断错误虚实?
虚虚实实导致敌人分兵,变虚,而自己却集中。
做人得明白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,集中这一点,不要去分散精力。
攻击的时候,要攻击薄弱的位置。
碰到问题,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这一篇里的很多做法,在毛泽东选集里,主席都用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