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①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②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③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④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⑤;不战而屈人之兵⑥,善之善者也。
故上兵伐谋①,其次伐交②,其次伐兵③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④。修橹辒⑤,具器械⑥,三月而后成⑦,距⑧,又三月而后已⑨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⑩,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
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①。必以全争于天下②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③,此谋攻之法也。
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①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②,敌则能战之③,少则能逃之④,不若则能避之⑤。故小敌之坚⑥,大敌之擒也⑦。
夫将者,国之辅也①。辅周则国必强②,辅隙则国必弱③。
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①: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②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③;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④,则军士惑矣;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⑤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乱军引胜⑥。
故知胜有五: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①;识众寡之用者胜②;上下同欲者胜③;以虞待不虞者胜④;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⑤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
故曰:知彼知己者,百战不殆①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②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③。
导引
本篇主要论述政治谋略与军事斗争的关系,阐明了在战争中要用计谋争取战争全胜的策略,提出了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的作战指导思想。
在谋略与作战的关系上,孙武认为,用兵作战,最好的策略是运用智谋去使敌人屈服;不得不打时,强调要根据不同敌情灵活变换战术,反对死打硬拼的消耗战。
孙武提出了“上兵伐谋”的思想,运用政治、外交等手段来战胜敌人。什么是“上兵伐谋”呢?曹操解释说:“兴师深入长驱,据其城郭,绝其内外,敌举国来服为上。”说明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,并和“伐兵”、“攻城”互相配合,力争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,达到使敌人全部降服的目的。他的主张,迥然区别于死拼蛮干的单纯军事观点。首先,他分析了政治、外交、军事之间的关系,分析以谋取胜和强攻坚城的得失利弊,提出了要用政治谋略去战胜敌人。其次,提出要利用矛盾,分化、瓦解敌人,孤立敌人。其三,用兵时,要用必胜之兵,致敌于必败之地。最后,他指出,最下策才是攻打敌人坚固的城池。这种“上兵伐谋”的思想,是孙武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,历来为后代的军事家所重视。
在用兵作战时,孙武主张要在优势的情况下与敌人交战,要努力利用和造成优势兵力去打击敌人,反对在劣势情况下与敌人硬拼。他提出“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”,这是正确的。这些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,十分可贵。
在本篇中,孙武还阐明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,那就是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。他以精炼、简明的语言,指明了对敌对双方情况的了解和认识,是战争决策者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因素,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。这是孙子军事思想的精华。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:“但战争不是神物,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,因此,孙子的规律,‘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’,仍是科学的真理。”(《论持久战》)
应当指出,本篇中亦有偏颇之处。在战争中,“伐谋”、“伐交”必须与“伐兵”相配合,方能发挥作用。孙武把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看作“善之善者”,不区别情况,不讲前提,把它作为指导战争的普遍原则,是片面的,不切合客观实际。
感触
【解题】本篇主要论述了谋划进攻的策略思想和用兵原则:孙武讲了作战最好是“上兵伐谋”,即运用谋略夺取战争全胜的问题;指出了“乱军”的原因,提出了“知胜”的条件;揭示了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的著名军事规律。
孙子的意思是,遇事不要老想战斗,而是要想一想当前的环境、现状、态势,从高的纬度去看看,能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。靠战斗赢了未必是真的赢了。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合并了,没有进行不断的斗争,最终选择了合并,这算不算投资人的伐谋。
有冲突的时候,可以想想斗争的优先顺序,当然,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设置优先顺序,准确来说就是设置不同的方案。
中国在当前环境下遇到了很多阻力,但政府一直没有听从民间声音直接动用军事力量,为什么?因为选用的是伐谋或者伐交。大家处的位置不一样,想出的解决方案也不一样。
战斗的时候,要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环境做合适的战略,是围攻还是躲避。
在自己实力不济的时候,不要意气用事,不要做无谓的硬拼,要根据环境做正确选择,意气用事最终会输,又有什么价值呢?当然,这不是让我们放弃,而是保存力量,等待机会。
君主贻害军队有三种情况,大家可以想想,公司中贻害团队一般有哪几种情况?一旦有贻害的事情发生,团队成员都懵,扰乱了自己的公司和团队,友商躺赢。
战争能不能胜利可以从5个方面来考虑:知道是不是打的时机、兵多兵少的情况下怎么办、是否上下一心、是否准备充分、领导有能力而且君主不牵制。公司能不能胜利,其实也需要考虑这些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