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我应该是22年11月读到里仁篇,后续因为什么事情就给中断了。人生有时候挺奇妙的,里仁对我而言真的太巧合了。
最近心事比较多,偶然之间读到以前记录的 - 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’”,突然觉得心平静了很多。而且细细一想发现很多困惑,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,或许这个答案不是百分百正确的,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。
所以后续我打算早晨读一会,晚上做笔记,争取每周发一篇(看来完不成,半个月能发一篇就不错了),希望别再中断了。这真的是本好书!
读论语不能只看原文,信息量比较小,可以多看一下解析,国学梦-论语就挺不错的。读论语的时候不必急,慢慢读,多想想,能让自己认识到更深刻的道理。
这一章主要是孔子对众弟子以及对当世的著名人物和古人的评论,集中体现了孔子臧否人物的标准和思想。这种标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,仔细想想是否能用来判断别人。
原文
子谓公冶长:“可妻也。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。”以其子妻之。
子谓南容:“邦有道,不废;邦无道,免于刑戮。”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子谓子贱:“君子哉若人!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?”
译文:
孔子评论公冶长说:“可以把女儿嫁给他。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,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。”于是,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。
孔子评论南容说:“国家有道时,他有官做;国家无道时,他也可以免去刑戮。”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。
孔子评论子贱说:“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。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,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?”
解析:
孔子还是挺超然的,自己的弟子被判过刑,脸上还被刺印,这种情况下仍然决定将女儿嫁给他。原因很简单,孔子对公冶长有全面了解,在仁德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。如果孔子的女儿也是一个超然的人,那么她应该会比较幸福。现在这个社会,没有用刑之枉滥的情况,假设真的有人被判刑,但你知道他是无辜的,有孔子的勇气吗?毕竟你还认识很多仁德很好也没有判刑的人。
南容也是孔子的弟子,而且做官。他有能力,言行非常谨慎,慎于言,不容易犯大错误,可以免祸。我是支持慎言的,毕竟祸从口出。但另一方面,免于刑戮肯定是聪明人,懂得审时度势、明哲保身,记得《少年包青天》里有一幕,八贤王问包拯如果朝堂混乱怎么办,包拯说归隐田园,但八贤王说要待着匡扶朝政。归隐田园大概率能免去刑戮,但匡扶朝政往往更加危险。还是希望挽大厦之将倾的人更多一些,新中国也是这么建立起来的。
子贱姓宓(fu),字不齐,也是孔子弟子。子贱为什么是君子?有两个典故
- 一是鲁国国君让他治理单父这个地方,子贱怕单父比较偏远,后面有宿敌和官场小人在鲁君面前诽谤他,所以他临行前让鲁君给他配了两个副官。到了单父后,让副官写官员名称,副官看到他们一写,就给副官掣肘,导致字写的乱糟糟。然后当着官员的面狠骂副官,副官辞职找鲁君汇报。鲁君明白了子贱的想法,告诉子贱,单父完全归你管辖,五年给我汇报一次即可。
- 另一个是和治理过单父的巫马期探讨。两人的治理方式完全不一样,但都治理的很好,巫马期是”以星出,以星入,日夜不居,以身亲之,而单父亦治。“,子贱是”弹鸣琴,身不下堂,而单父治。“。巫马期问他为什么你能够治理这么好?那宓子就说,「我之谓任人,子之谓任力。」子贱说,我治理这个地方,我善用人,我不用自己干。你善用力,你很有能力,但你不会用人。所以「任力者故劳,任人者故逸。」你样样亲力亲为,当然你就劳累;我会用人,我不用自己干,所以我就很安逸。
子贱的君子之德,有一部分是尊贤取友,所以能找到合适的人。其实这也是管理学的一部分,管理者需要谦虚的心态,找到合适的人,很多事情就自然做好了。
子曰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,其由与?”子路闻之喜。子曰:“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,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。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!”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。孔子说:“仲由啊,好勇超过了我,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。”
解析:
很神奇,今天早晨一直在看这句话,理解不了内涵。我看了一些解释,大概有两种,一种是让大家学习子路这种勇于传道的精神,但子路以为是在夸他,所以孔子又批评了一下。另一种是说想因材施教指点子路,先夸了一下,然后指出缺点。我理解不到这两层意思哈,就感觉这么办事有点奇怪,直说不行吗,为啥要这么绕?但今天有一场复盘会(我们搞了个大项目,成功上线了),突然觉得第二种好像也能讲得通。复盘的内容,前半部分是大家做的好的,团结、尽责、产品会有更好的未来,后半部分是一些问题。你别说,这种做法,让我能更平和、更关注的看这些问题,我想做的更好。有可能孔子当时也是想用这种方法?
宰予昼寝。子曰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也。于予与何诛?”子曰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”
子曰:“吾未见刚者。”或对曰:“申枨。”子曰:“枨也欲,焉得刚?”
译文:
宰予白天睡觉。孔子说:“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,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。对于宰予这个人,责备还有什么用呢?”孔子说:“起初我对于人,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;现在我对于人,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。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。”
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。”有人回答说:“申枨就是刚强的。”孔子说:“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,怎么能刚强呢?”
解析:
论语里对宰予的批评程度算是比较严重的,为什么会这样?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白天睡觉很可能说明没有按照时间来休息,放在当代也不是很好的事情,熬夜玩手机,第二天没精力,emmmm。另外可能孔子觉得宰予是可以变好的,这么说他,他也是能够接受的了的,也算因人施教的一部分。最后就是这话不仅仅是给宰予说的,也是跟我们说的。
孔子觉得无欲则刚。最好能做到不要有求人的心,一切随缘,随缘才得自在。成天到晚求人,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,这个生活是很辛苦的。五欲为财色名食睡,哪怕就一样,这人就不刚。其实这里有点像《心经》里的“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罣碍,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磐”的意思。《道德经》里则是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;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 何谓贵大患若身﹖ 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﹖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”没有人是无欲望的,重要的还是度,想想是不是自己的,想想什么是道义。
子贡曰: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
译文:
子贡说:“老师讲授的礼、乐、诗、书的知识,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;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,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。”
解析:
这里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孔子之学有本性,有天道,有人道。文章,即是六艺与修齐治平之学,此属人道。所谓人道敏政,诸弟子所共修,经常讲习,故可得而闻。而天道,则深微难知,能知之者,颜子、曾子、子贡数人而已。没到能明白天道的境界,也没你要讲。这和”故曰,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“是一致的。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,没必要提前讲,某个时间点他自动就问到这个境界的知识了,要是一直不会问到,就平常心吧。
另一种是我自己的想法,表面的知识可能能理解,但是更核心的内部逻辑,可能需要自己的悟性+实践才能懂得。就像看《论语》或者《毛选》,很多时候都了解的是皮毛,只能搞懂内部逻辑,才能一法通万法通。
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译文:
子贡问道:“凭什么给孔文子一个‘文’的谥号呢?”孔子说:“他勤勉而好学,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,所以给他谥号叫‘文’。”
解析:
这句话不是对一般人说的,至少要符合聪明敏捷或者在上位。
子贡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?孔文子是指卫大夫孔圉。太叔疾和太叔遗是兄弟,都算卫国国君,孔文子把他的女儿做为一个政治的工具,先后嫁给了疾和遗,等于一女嫁二夫。「生前乱于家室。子贡以其为人不足道,何以谥之为文。」这么看,孔文子确实人品不太行。
孔子可能认为「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,位高者多耻下问」。聪明敏捷的人他不好学,可能因为一看就通,会有傲慢的习气或者无聊?初中时有个同学特别聪明,我们在物理及格线挣扎的时候他已经几乎满分了。但是他不是特别努力的那种人,周末不写作业,周一来了赶快写写。最后高考的时候去的天津大学,但给我的感觉以他的天赋去清华北大应该没啥问题。一个人如果能够有谦虚好学的心态,不会把自己的地位荣耀、学问、财富当成了不得的事情,能够平等看待一切。哪怕你有一技之长,你懂得有一点,我都向你去请教。所以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是很难得的。
另外孔子也是想教育子贡。子贡是聪敏的人,但子贡的两个毛病:「盖愿息,悦不若己,是子贡病痛耳」。
愿息是指子贡不想再学习了。我很喜欢下面这一段,有时候同事聊天,大家想仗剑周天涯,可想想最终是不是”焉可息哉“。
- 「子贡问于孔子曰,赐倦于学,困于道矣,愿息于事君,可乎?」:子贡问孔子,我现在已经疲倦了,不想再学了,困于道了,不想再修了。现在我希望安住在事君,就是为国家效力,这可不可以?就不想跟您老人家学了,我去搞政治。
- 「孔子曰,诗云:『温恭朝夕,执事有恪』,事君之难也,焉可息哉」:事君要温和恭敬,而且早晚都要随时做好准备,就像侍奉父母一样。你接受了任务,你必须谨慎恭敬的完成。所以事君是很难的,不那么容易,你怎么能说可以休息?你事君不是休息,你不一定能安身在那里,它不比你求学容易。
- 「然则,赐愿息而事亲」:那我就回家好好的安住在事亲上面,奉养父母行不行?
- 「孔子曰,诗云:『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』。事亲之难也,焉可以息哉」:孝子对父母也是要温顺恭敬、兢兢业业、不辞疲倦,才能感得上天的赐福。没有真诚的孝心,你要事亲也很难。养父母有养父母之身、养父母之心、养父母之志,尧舜之道也是孝悌而已矣,那你想行孝哪那么容易?你怎么能得到休息?
- 「然则赐愿息于妻子」:那我就回家跟自己老婆孩子过,行不行?
- 「孔子曰,诗云:『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』。妻子之难也,焉可以息哉」:你要跟妻子,老婆孩子过,那《诗经》告诉你,「刑于寡妻」,你在家里得做典型,这刑就是典型,你得做个好样子,做他们的一个标准,你得做一个模范丈夫、模范父亲。对于兄弟你也是要给他们做好样子,这你才能够驾御家邦,你才能齐家。你要修身才能齐家,不修身你怎么能齐家?你回家跟老婆孩子过,也不容易,怎么能得到休息?
- 「然则赐愿息于朋友」:那我回家跟朋友一起过,行不行?
- 「孔子曰,诗云:『朋友攸摄,摄以威仪』。朋友之难也,焉可息哉」:待朋友以礼、待朋友以诚信,那你才能有真正的朋友,那也是要修身。连对朋友都是件难事,怎么能说休息?
- 「然则赐愿息于耕」:那我回家就耕田,我就从事农耕,我就自己过一个「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」的这么一个生活,行不行?
- 「孔子曰,诗云:『昼尔于茅,宵尔索绹,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』。耕之难也,焉可以息哉」:白天你要去采那些茅草。晚上你把这些茅草编织成绳索,编织起来之后做为盖房子用的材料,就是那些茅草棚。譬如说屋顶漏雨了,你要做修葺,你要修理修理。春天到了你就得播种,种百谷,去耕种,按照春夏秋冬的时令,你就得春耕夏长秋收冬藏,你得干这些活。耕种、干农活也是不容易的,你怎么能说得到休息,你怎么能够安?
悦不若己是指子贡喜欢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处。大概因为子贡,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大概的面貌,他是有点自负,有点傲慢的习气,喜欢人家吹捧他、喜欢人家赞叹他,自己看自己也不错。他跟那些比自己低的人,他就觉得自己有一种满足感、有一种荣耀感。所以他喜欢跟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待着,去享受人家的这种赞誉。比他高的人,他就觉得不愿意跟他在一起,因为得不到人家的赞誉。这肯定就无法做到不耻下问了。
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曰:“再,斯可也。”
子曰:“宁武子,邦有道,则知;邦无道,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
译文:
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。孔子听到了,说:“考虑两次也就行了。”
孔子说:“宁武子这个人,当国家有道时,他就显得聪明,当国家无道时,他就装傻。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,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。”
解析:
季文子,鲁大夫季孙行父。文,谥也。这句话有两种解释,一是他本身都已经很有德行了,做事很谨慎,过错很少,不必想得太多了。另一种是季文子有时候想得太多,越想越复杂,自己都把自己迷惑。我是觉得很多事情还是要多考虑一下的,但要有主线、有落地,不要空想。
宁武子,卫大夫宁俞。武,谥也。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进,什么时候该退,是很难做到的。对于普通人而言,不管我们处于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;被赏识也好,或者不被赏识也好,都要懂得心平气和,都要泰然自若。但我对这句话和“子谓南容”的看法一样,还可以升级。
子在陈曰:“归与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”
译文:
孔子在陈国说:“回去吧!回去吧!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,但行为粗率简单;有文采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。”
解析:
emmm
孔子说这段话时,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,欲召冉求回去,协助办理政务。所以,孔子说回去吧,去为官从政,实现他们的抱负。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:行为粗率简单,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,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。
子曰: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伯夷、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,因此,(别人对他们的)怨恨也就少了。”
解析:
伯夷、叔齐是孤竹国王子,长子是伯夷、庶出,叔齐是幼子、正出。当时国君想立叔齐为王,国君死后,立长和尊重父亲遗愿都可,兄弟相让,都逃到国外去了。
孔子说这句话,可能是伯夷、叔齐做过不念旧恶的事情。为什么要夸奖呢?主打一个放下。
心里从不装那些过去缺憾(和别人的过节、别人的欺负等)的事情,也不去打击报复,自己心中的怨恨就少了,别人对他的怨恨也就少了。
但我觉得,这个事情要有个度。人应该要能放下,放下能让自己少一些怨恨,更好的生活。但是,我肯定知道欺负我的人是怎样的,要及时止损,如不再接触等。但有些人不会因为你放下就不继续欺负了,这时候就要战斗,以斗争求团结。不要傻白甜、不要当圣母,尊重世界的运行法则。
子曰:“孰谓尾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诸其邻而与之。”
子曰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谁说尾生高这个人直率?有人向他讨点醋,他(不直说没有,却暗地)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。”
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,装出好看的脸色,摆出逢迎的姿态,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,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。把怨恨装在心里,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,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。”
解析:
微生高,鲁人,姓微生,名高,以耿直著名。为什么大家觉得他耿直?
「如与女子约会于桥下。女子未至,大雨,水至。高守其信,抱桥柱不去,溺死。时人以为信既如是,直亦可知。」
但孔子通过邻居借醋这件事情不觉得他直,你可以直接说没有或者去明说去帮忙借点。直应该是真心里面没有带丝毫的妄,没有带丝毫的假,完全是纯真。
但完全的直是很没有必要的或者说没法在世上生存的。至少要做到事不直,但是理是直的,这是要有智慧,这叫权变,权巧方便。一个例子,孔子不见阳货,阳虎是当时鲁国季氏的家臣。这个人非常蛮横,但是他很厉害,他控制了季氏家的整个家族的军政大权。孔子以为阳虎是一个小人,不与他为伍。阳虎很想让他出来服务,孔子就是不出来,甚至不跟他相见。阳虎有一天看孔子不在家,于是给他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。按照礼来讲,孔子家里接受了阳虎的礼物,不能不受,而且不能不回拜,一定要回访。怎么办?孔子也想了一个计策,趁着阳虎出门的时候,然后他再去阳虎家回访。但是很不巧,他回访回来之后,在路上碰到阳虎了。这就是事不直但是理是直的。
而且孔子不建议守小信或者说死守信。孔子在卫国的时候,遇到一个叛臣想要造反,他知道了。结果叛臣用兵把孔子一行围住,不让孔子回到卫国的国都报告国君,不让他走,非得让他发誓。说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贤,你在我面前发誓,对天发誓,说我放了你,你不能够回卫国国都。结果孔子就发誓,说我不回卫国国都。这些叛臣的军队就放了他们,知道孔子是很守信的,发了誓哪里会改变?结果这些军队一走,孔子说,「我们现在回卫国国都,立刻报告卫国国君,有人造反」。这是什么?非信之信。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信用,但是这才是真正的信,对大众、对百姓有信。
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,为孔子着的《春秋》这部书写了传,所以称为《左传》。丘是孔子自称,他叫孔丘。孔子提倡人们正直、坦率、诚实,不要口是心非、表里不一。识别身边有没有这种人,自己是不是这种人!这种人也不是耿直的人。
颜渊、季路侍。子曰:“盍各言而志?”子路曰:“愿车马衣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”颜渊曰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子路曰:“愿闻子之志。”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
译文:
颜渊、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。孔子说:“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?”子路说:“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、衣服、皮袍,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,用坏了也不抱怨。”颜渊说:“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,不表白自己的功劳。”子路向孔子说:“愿意听听您的志向。”孔子说:“(我的志向是)让年老的安心,让朋友们信任我,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。”
解析:
这里说了三重境界,无论哪种境界,只要身边是这样的人,就能很愉快。而且这里面也讲了如何成为这样境界的人。达到孔子说的志向还是挺难的,如何让父母安心,如何让朋友、配偶信任,如何让子女感怀。
子路忘物:子路是个很大方的人,虽然他并不是很有钱,但是他很豪爽、很大方,善于布施,很有义气,对于物品,真的一点不在乎,他重的是道义、情义,不重物质。
颜子忘善:颜回他对于自己的善都不放在心上,始终保持着谦卑,永远都是以谦敬的态度待人。无施劳,就是不愿意麻烦别人,能够自己做的事自己做,没事找人麻烦,让人来代劳,这些事情他都不会做。可见得颜回是一位非常谦恭,谦谦君子。
圣人忘己:人到老了,最怕不安,能够让老人安心、安身,这是对老人最大的恩德。用诚信对待朋友,跟朋友交往,或者是劝善、规过,都讲究信实无欺,以真心对待朋友。少年人我们对他用仁慈厚待他,使他生起感怀之心。
「子路轻财重义,人人可学。颜子有善而不自称,卿大夫当如此。不施劳于人民,国君当如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