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《雍也》是《论语》的第六篇,一共包括16章。本篇主要记述了孔门众弟子的言行,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。孔子特别称赞了颜回的好学,也批评了冉求的不努力。
原文
子曰:“雍也,可使南面。”
仲弓问子桑伯子。子曰:“可也,简。”仲弓曰:“居敬而行简,以临其民,不亦可乎?居简而行简,无乃大简乎?”子曰:“雍之言然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冉雍这个人,可以让他去做官。”
仲弓问孔子: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。孔子说:“此人还可以,办事简要而不烦琐。”仲弓说:“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,像这样来治理百姓,不是也可以吗?(但是)自己马马虎虎,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,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?”孔子说:“冉雍,这话你说得对。”
解析:
冉雍,姓冉名雍,字仲弓,孔子弟子。桑伯子,鲁人。孔子认为桑伯子待民以简,他不劳烦民众,息事宁人,不苛责、不劳扰,让百姓能够安宁,做的还可以。但冉雍认为,不应只看这么一点。要看他是不是对自己严格要求,然后行简。还是对自己没啥要求,放逸,随便了,不能够认真,这种情况下行简可能就出问题了。
举个例子,你实行了一个制度,这个制度比较简洁,之所以比较简洁,有可能是因为你细细分析推演过了,那这是一个好的方案,还有一种可能是没多想,一过脑子随便出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制度不断地积累会带来很大的问题。
孔子认为冉雍可以做官,应该也是发现冉雍有更加深刻的见解了。
哀公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不幸短命死矣。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
译文:
鲁哀公问孔子:“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,他从不迁怒于别人,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。不幸短命死了。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,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。”
解析:
怎么判断好不好学?孔子说不迁怒,不贰过。但这个跟好学有什么关系?一种解释是好学是因,不迁怒、不贰过是果,用结果展示好学。
不迁怒有两种解释,一是发怒不会移易到人家身上,也不会延长忿怒,另一种为能够不让怒起来,烦恼念头一起来,立刻觉察,觉之即无,就放下了。感觉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,第一种相对好做到一点。
不贰过。过,是无心所犯的过失。有心犯的过失,是恶。不贰过不得了!再多的过失,都能改完。
其实工作、生活中这两个品质挺重要的。有时候下属做错了事情,与其生气,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怎么止损、怎么保证这种事情不再发生。在学习上不贰过,这个人得多牛。我经常想不在相同的地方摔倒,但很难的,如果拿题做比喻,你要学会这个知识点,还需要懂各种题型,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可以的。
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颜回这个人,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,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。”
解析:
孔子默默的观察颜回,观察期三个月,时间不短,一个季度,发现颜回是「造次颠沛无一不出于仁」。造次,就是你很忙的时候,很忙的时候会不会违反仁?颠沛,就是自己颠沛流离的时候,命运不好,人生处于低迷状态,这时候有没有违反仁?发现颜回完全不违反仁。
反正我是做不到的,我要是这段时间正在读《论语》,里面的话我能记起来解释一些事情,但是一旦放下不读了,过段时间就忘了。我是能接受的,毕竟也没有成为至圣的念头。
季康子问:“仲由可使从政也与?”子曰:“由也果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赐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赐也达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求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求也艺,于从政乎何有?”
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。闵子骞曰:“善为我辞焉!如有复我者,则吾必在汶上矣。”
译文:
季康子问孔子:“仲由(子路)这个人,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?”孔子说:“仲由做事果断,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?”季康子又问:“端木赐(子贡)这个人,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?”孔子说:“端木赐通达事理,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?”又问:“冉求这个人,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?”孔子说:“冉求有才能,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?”
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,闵子骞(对来请他的人)说:“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!如果再来召我,那我一定跑到汶水(跑到齐国)那边去了。”
解析:
季康子,季桓子之子,当时鲁国的执政卿,鲁国三家专权,季氏家族是最大的、最有势力。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帮助他推行新政。“归与归与”当时就是季康子找冉求做官。emmm,信息太少,也没啥说的。
闵子骞,姓闵,名损,字子骞。鲁国人,孔子的弟子。以孝著称于世,德行和颜渊并称。费邑是季氏家族的一个管辖区。背景是「季氏不臣,而其邑宰数叛,闻闵子骞贤,故欲用之。」,上梁不正下梁歪,季氏不臣,他底下的臣子也不臣,所以费邑这个地方,季氏家的家臣好几次都叛乱了。所以想让贤孝的闵子骞来治理。以前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,闵子骞做费邑的宰官,闵子骞等于协助孔子完成改造三家专权的局面。后来孔子不干了,闵子骞也不干了。季氏他想选用闵子骞,可是「闵子不欲为季氏宰」, 闵子骞不屑。
闵子骞的做法我也挺支持的,不要给不臣的上级打工,或者不要给你觉得不好的上级打工。能撤尽快撤。
冉求这点做的不好。冉求做季氏家臣的时候,很有才干,为季氏积累了不少的家产、家财,囤积了很多的粮食。孔子当时觉得非常的不妥,他让冉求应该减低税收。但是冉求说今年是大丰收,大家多交一点税,税收提升了,多交一点税也不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负担,这样又能充实国库。孔子就非常不高兴,说大家都可以一起讨伐冉求。冉求在这方面做不到君子,他心中道义感不强,志气节操就不如闵子骞。人有多面性,冉求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。而且孔子晚年归隐鲁国 ,受到冉求很多的照顾。所以有时候外人很难评价别人内部的事情。
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一箪饭,一瓢水,住在简陋的小屋里,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,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。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”
解析:
用竹子编的小篓来代替碗,喝水连杯子都没有,拿个葫芦瓢到水缸里面舀一勺来喝。
我是做不到。虽然我知道这是乐道之人,以前两弹一星的那群人可能是达到的。
「贫而乐者,即如颜子,乐有所得,非乐贫也,乃乐道也。」,他乐道,贫也能得道,富也能得道。
子谓子夏曰:“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”
译文:
孔子对子夏说:“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,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。”
解析:
孔门四科是讲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。子游和子夏都是擅长文学。
「儒者,其学为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。这是《大学》里面讲到的八目,这是学儒的人的修学内容。
什么叫君子儒?「为治国平天下而学,以利天下人为己任。因此,须学大道」。
小人儒是「学为自己正心修身而已」。
想起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,感觉那些人应该算是小人儒吧。依然是个境界问题。
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质朴多于文采,就像个乡下人,流于粗俗;文采多于质朴,就流于虚伪、浮夸。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,才是个君子。”
解析:
史有两个意思,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,一个是史书,一个是史官。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,就是歪曲历史,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。
君子需要保持本心的情况下,不断的学文。
子曰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一个人的生存应该正直,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,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。”
解析:
以前媳妇问我为什么坏人没有恶报,我就是用这句话来解释的。
世界很大,有的人因为有幸运,幸免于死。可是幸免只是暂时,无论是以前做的恶还是将来做的恶都会有果报,这是不可能有幸免,正所谓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」。我们只看到他时辰未到的时候他幸而免,实际上你再放长眼光来看,哪有幸免?
我发现很多不好的人,其实生活的未必很好。
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懂得它的人,不如爱好它的人;爱好它的人,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。”
解析:
求学问有三个层次.第一层是「知之者」,就我们知道、我们能理解,对于学问,知道个大概,能理解一二。第二层「好之者」,他喜好,为什么会喜好?因为他得到一点受用,但是他的功夫比知之者更加笃实。第三层「乐知者」,他以求学为乐,真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,他就不会退转,不退步了,只有进步。
你譬如说你有一项工作,你这个工作要想做到好,那你只是知道怎么做,和你喜欢做它,和以做这个为享受,这三个层次是不一样,所以做任何的事我们都以此类推。
很多时候我都是知之者和好之者吧,当程序员写代码实现功能我挺开心的,但应该没有到乐知的状态。
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,至少让他找到自己好之的状态。
子曰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,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;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,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。”
解析:
孔子向来认为,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,即上智、下愚与中人。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,那么,孔子在教学过程中,就提出“因才施教”的原则,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,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,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我挺支持的,可以慢慢提升,但不要给超纲的内容。
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聪明人喜爱水,仁德者喜爱山;聪明人活动,仁德者沉静。聪明人快乐,仁德者长寿。”
解析:
是我们努力的方向。
「知者」就是智慧的人,他能够将他的才智发挥出来,来治世,就像水流不断的意思。仁者乐山,山是很稳固,很安稳的,不动而使万物生焉,在里头生长。
智者不断的发现自己的过失,不断的改正自己的过失,天天反省,天天改过,日新又新,这是讲动,这个动是提升。「仁者静」,孔安国说「无欲故静」。这个静是讲无欲,仁者离欲。
智者动而无有障碍,所以他乐。仁者能够做到中庸才有常,中是不偏,庸是恒常。他自然就寿,寿就是他的寿命长久了。「仁者不忧」。
宰我问曰:“仁者,虽告之曰:‘井有仁焉。’其从之也?”子曰:“何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”
译文:
宰我问道:“对于有仁德的人,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,他会跟着下去吗?”孔子说: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,却不可以陷入井中;君子可能被欺骗,但不可能被迷惑。”
解析:
「宰我信道不笃,而忧为仁之陷害,故有此问」。
我个人的感觉学东西,不要陷于形上,还是要看本质。如果限于表象上,那就跟着下井了。但学习儒不是不长脑子。
子见南子,子路不说。夫子矢之曰:“予所否者,天厌之!天厌之!”
译文:
孔子去见南子,子路不高兴。孔子发誓说:“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,让上天谴责我吧!让上天谴责我吧!”
解析:
南子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位淫荡的女子,她是卫灵公的夫人。卫灵公比他年长很多岁,是年纪比较老了把她娶来。她是淫乱、不贞,但是灵公却非常宠爱她,对她可以说是百依百顺,甚至国家大事、朝政的事情,全都依她、听她的话,所以南子当时相当有势力。
当时孔子希望能够说服卫灵公,使他能够去行治道。这个治道就是恢复礼治。如何能够使到这个国恢复礼治,得到安定,当然最重要的是国君。而国君又是听命于君夫人的,听南子的,所以孔子见她。见南子是起码能够让南子不要阻碍推行治道。
感觉还好,夫子和徒弟处的还挺不错。
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甚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中庸作为一种道德,该是最高的了吧!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。”
解析:
「程之曰:『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自世教衰,民不兴于行,少有此德久矣。』」中庸合起来是不偏不倚,恒常不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