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会有35岁危机,或者为什么网传IT企业不要35岁的人?最近有点感悟,正好聊一聊。
分析
有人说是因为体力问题,年龄大了干不动了。有人说是因为工作谁都能干,校招生更便宜。
我是IT从业者,在两家公司做过电商,对于体力和工作内容有一些切身的体验。
首先从体力上来说,随着年龄的增长肯定是会下降的,但真不至于下降到完成不了任务。IT是偏脑力劳动,而且不是大家想象的持续脑力劳动,分为需求分析、技术方案编写、代码实现、联调、提测、测试,很多时候虽然写了一天代码,但真正写的时候可能占据一半,而且如果这能写满一天,对很多研发人员来说是比较幸福的事情。
至于加班和熬夜,其实占比很低,除非是重大的倒排需求或者关系到团队生死存亡的时刻,很多时候是不想让大家加班和熬夜的。因为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法,无论是否35,长时间熬夜谁也扛不住。至于说是不是有公司不断的让员工加班、熬夜,我觉得是有的,但员工干一两年干不动然后走了,对公司而言也没有什么积累。
其次对于IT工作谁都能干,可能来源于大家的自嘲,“面试的时候设计火箭,真正工作的时候安螺丝”。但实际上,对于相同的项目,能力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。如判断产品需求的完整性、是否有bug、架构设计合理性、高性能、高可用、可扩展等等。当然这些能力和年龄不是正比关系,有年龄小但水平特别强的,也有年龄大但是水平一般的。但一般而言年龄越大能力也相对会强一些,所以面试的时候也会区分13,35,5~10,对不同工龄的要求也不一样。
原因
既然不是因为体力和工作内容,那原因可能是什么呢?我觉得主要是亮点,一是激情,二是性价比,这两者也是相关联的。
心态:长时间做一件事情,有些人的激情可能被磨没了,觉得不太想干了、做的事情没有意思。出现这种情况比较正常,有些人能够很快的调整过来,有的人则一直跳不出来。一个人如果没了激情,其实是比较容易发现的,得过且过,对工作也没那么上心。而大部分应届生,刚踏入工作,什么都感到好奇,充满了激情,分配项目的时候能发现眼里有光。项目完成了主动问一下是否还有别的任务,就像海绵一样,不断的吸收水分。大家肯定喜欢充满激情的人。
能力:一般而言工龄越久薪酬会越高,这建立在能力也在这个level的情况,如下图。但可能能力并不是按照图上进行变化的,工龄10年积累的能力如果和工龄2年的一样,大部分公司会选择2年的。尤其是激情没了后,提升的速度就更加慢了。
怎么做
偶尔觉得工作没有激情很正常,论语里说
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
孔子说:“颜回这个人,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,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。”
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,就颜回一个能达到,普通人达不到可以理解。
字节范里也说always day one,其实也是鼓励大家保持激情
- 始终保持创业心态。保持开拓创新,而不是依赖资源或过去的成就。
- 保持敏捷,追求效率和简单。减少不必要的程序。
- 拒绝自满。保持开放和谦虚。
怎么保证对工作的激情,可以从个人和leader两个维度来看。
个人
- 要克服惰性,不断的修行
- 从当前的工作中找到有挑战性的事情,就是干
- 找一些工作外的爱好的事情,慢慢转换到对工作的激情
leader
- 多思考一些能给团队带来挑战的事情,如使用新的技术、新的架构、开辟新的业务,按照大家的能力、性情分配任务
- 大家的工作内容适时的进行一些调整,半年或者一年,大家交换一个
生活是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共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