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孔子对古代圣贤的评赞。我对其中有些结论看法不一致。
原文
子曰:“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,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,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,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。”
孔子说:“(一个在上位的君主)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,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,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。”
解析:
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,想传位给季历,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。古公亶父死,泰伯不回来奔丧,后来又断发文身,表示终身不返,把君位让给了季历,季历传给姬昌,即周文王。感觉儒家特别赞扬这种让国的行为,无论是泰伯还是伯夷、叔齐。但有几个问题,一是怎么判断是不是真的自愿的?历史上各种禅让,多少是被逼迫的。二是禅让真的好吗,怎么评判禅让是好的?战国时期燕王哙重用国相子之改革,后禅位于子之,导致太子发动内乱,最终齐国趁机入侵,燕王哙被杀,子之被擒。三是按泰伯的德行,可能不赞同武王伐纣,但伐纣不对吗?我觉得对啊,老百姓无法生存了,难道要隐忍。
周公是孔子最敬仰的圣人,周公是文王的儿子,武王的弟弟,辅佐武王灭纣兴周,然后制礼作乐。武王驾崩之后,又辅佐年幼的成王,周公摄政,为周朝八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戒除我们的傲慢,傲慢会蒙蔽我们的双眼,看不到真相,还会影响我们的成长。
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!启予手!诗云: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,小子!”
曾子有疾,孟敬子问之。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”
译文:
曾子有病,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,说道:“看看我的脚!看看我的手(看看有没有损伤)!《诗经》上说:‘小心谨慎呀,好像站在深渊旁边,好像踩在薄冰上面。’从今以后,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会再受到损伤了,弟子们!”
曾子有病,孟敬子去看望他。曾子对他说:“鸟快死了,它的叫声是悲哀的;人快死了,他说的话是善意的。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: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,这样可以避免粗暴、放肆;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,这样就接近于诚信;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,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悖理。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,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。”
解析:
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存在。曾参是个大孝子,「二十四孝」里面有讲到他。年轻的时候孝养父母,有一次上山砍柴去了,他母亲一个人在家,家里来了朋友。结果母亲不知道怎么招待,心里有点紧张,慌了神,想到自己儿子在山上砍柴,如何把他赶快叫唤回来,就想了一个方法,咬自己手指。过去又没有手机,没那么方便,他妈妈就想到咬手指。这十指连心,一咬手指就痛,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,就赶紧往家里跑,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。回到家一看,才知道家里来客人了,他母亲告诉他,「我不知道该怎么把你唤回来,所以咬自己手指,让你得到感应」。emmmm,单论这一点我觉得有点玄,想到了举孝廉。曾子在临终前示现自己身体是完好,以全孝道,但我感觉吧,孝敬父母不要这么形式。当然,有一种解释“我们爱惜身体”的意思是想到父母,爱父母、敬父母,不能让父母因我而蒙羞。
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,是孟孙氏家族的,这是鲁国三大家,三家其中之一,很有势力。
动容貌,动就是刚要有举动的时候,要注重自己的容貌,就是仪容举止。进而推及到一切的事上,都要懂得有秩序,一动都要讲礼,这是能远离暴慢。
正其颜色,颜色是自己的神态,神态要庄重,不能够随随便便,嘻嘻哈哈,这能给人以信实的感觉,老成持重,让人能够相信。有老成持重的神态,不一定是信。但是信的人,有诚信的人,一定是老成持重。所以我们先从相貌上学,慢慢的心也就诚信,这都是教我们下手处。
辞是言语、言辞,气是我们声气,讲话那种气势,这是讲说话要讲得适当得体,要讲清楚,这样就能够「远鄙倍」,鄙是鄙陋,倍跟背理的背是一个字,通假字。这是说,能够远离鄙陋,讲话也不会背理,别人也就不会违背我们。
这是对孟敬子讲,换句话说让孟敬子注重自己修身,不要在那些形式上去做文章,要注重礼之本,礼的实质。
曾子曰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;犯而不校。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。”
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!”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译文:
曾子说:“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,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,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;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;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——从前我的朋友颜回就这样做过了。”
曾子说:“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,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,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。这样的人是君子吗?是君子啊!”
曾子说:“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,因为他责任重大,道路遥远。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,难道还不重大吗?奋斗终身,死而后已,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?”
解析:
人要谦虚好学,好学的状态就是,什么都阻挡不了我学习的渴望。这句话感觉是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+敏而好学不耻下问+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“的合集。目标就是为了学习,其它想法都算干扰!!!
对于犯而不校,与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相似。就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,怎么可能跟一个三岁小朋友打架?不可能的,两个人境界不一样,打不起来。一定是两个人境界差不多才打得起来,两个都是三岁小朋友就会打。所以你要跟他计较,说明你是跟他一般见识,一个境界。前些日子吃饭,旁边食客把汽水喷到我媳妇头上和身上了,食客看了我们一眼,就自顾自继续吃,让道歉也不道歉。后来找了警察同志过来,对其进行批评教育,给我们道歉了。犯而不校我觉得主要是说自己不生气,但得去合法维权,这本来也是推行德治与法治的一个过程。如果被侵害了,你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,只会让人越来越坏。
才德要双备,才堪称君子。一个人的才能在相处的时候是能够发现的,但一个人的德行,尤其是在临大节的时候会怎么选择,如何发现呢?周公辅佐成王、诸葛亮辅佐刘禅,都符合这个标准。
士农工商,士人是在求学的人,读书人。「弘」是讲广大,这是见识学问要广大。「毅」,根据包咸的批注说是「强而能决断」这叫毅,刚毅、坚强,能够决断。我特别喜欢这个解释。有人说决断的是贪嗔痴等,我觉得可能就是对俗事进行决断吧。要到达这个目标,责任重大、使命重大,而道路却很遥远。
以行仁做为自己的任务、自己的使命,所以「重」。行仁这个使命是最重大的,不仅自己行仁,还要向社会推广仁道,让大众一起行仁。对于普通人,可能未必非得推行仁,但应该找到自己的使命或者目标。孔子五十知天命,而且孔子也说过什么人能称为士,最末等的也是有自己的目标的人。
这个大的使命我们一直要肩负着,一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。这个「已」就是停止,所以这个是遥远,一生的投入。
人要找到自己的目标,然后持续的坚持下去!
子曰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;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。”
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
子曰:“好勇疾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,就会徒劳无功;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,就会畏缩拘谨;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,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,就会说话尖刻。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,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;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,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。”
孔子说:“对于老百姓,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,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。”
孔子说:“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,就会犯上作乱。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痛恨得太厉害,也会出乱子。”
解析:
恭是恭敬,恭敬要是不符合礼了,则必劳苦,而且还会给人留下笑柄。这是什么?显得谄媚,显得有巴结的味道。恭敬人要讲一个礼度,一定要适度。真正的恭敬,听命就是恭敬,不能够按着自己的意思,我要怎么恭敬对方,让别人一定要接受你的恭敬,那你是控制对方,这个就是反而失礼。
慎是谨慎,谨慎如果不知礼,没有礼度,就变成葸,葸是畏惧不前的意思。譬如说当我们拜访某个人,那个人可能是很有地位、很有名声,你到了他门口,你对他非常恭敬,所以你很谨慎,也很紧张,想进门又不敢进,很不好意思,畏畏缩缩,见了人又不敢说话,很拘谨,这叫葸。慎是够慎的了,谨慎有余,但是没有礼度,就不显得你从容大方,反而显得畏惧,这也是失礼。
如果只讲究勇敢,没有礼度,这就会做事都过分,变得粗野、变得凌乱,坏了上下左右的秩序,就显得莽撞、鲁莽,这个也是不好。
直率,人直率是好事,可是如果没有礼度,就好像绞绳一样,绳子绞在一起,你愈拉这个绳子它就愈绞得紧。这是没有礼数,你很直爽去待人,往往让人家受不了。这个绞就是像绳子一样绞得很紧,这是代表人变得很急促,很让人难以忍受。
君子要以身作则,带动好的风气。也是,你想示现什么,你就要做出什么样子来!从工作上来说,想让下属努力负责,那自己就要努力负责。我做项目的时候,+1 +2干的比我还狠,那团队战斗力没得说。
这句话断句很重要!“民可使,由之,不可使,知之。” —–百姓能够按照政策办事,就让他们去做;若不能按照政策办事,就动员下百姓,告诉他们道理,劝导他们。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,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。
按照字面解释,就是对于大部分人他们遵循礼法就可以了,但不必知道这样做礼法的原因,因为比较深奥难以理解。到该懂的时候自然就懂了。emmmm,我还是希望知之。
一个人很好胜、很好强,很容易跟人家争斗,对于贫贱他很厌恶,不愿意安住于贫贱的地位上,这种人一定会作乱,这种人是属于小人。
不仁的人,又被人非常憎恶,他必定会作乱,等于说你逼他作乱。我们不要逼他,对他这种不仁,我们只是隐而不说,我们能忍耐,他会受良心责备,良心发现了,他也就改他的不仁。这是君子所为,对恶人还是用爱心,绝对不会对他辱骂、对他厌恶。 ——- 这个我是不同意的,一个人没道德还不能说?等他放下屠刀?放下屠刀前受伤害的人呢?我们可以不憎恶,但应该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,合法争取公平!
子曰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,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”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译文:
孔子说:“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,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。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,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。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;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。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,是耻辱;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,也是耻辱。”
孔子说:“不在那个职位上,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。”
解析:
孔子教我们如何来学道。努力学习、坚持正道、不去有危机、动乱的国家。这几个我觉得挺好的,《道德经》里也说“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”。后面部分不太认同。
为什么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。因为管了这个事,可能就会侵犯别人的职权,让别人生烦恼,也让自己生烦恼。你看,这个心是清净的,不攀缘的,随缘。如果有人来问我们,向我们请教,我们倒是可以给他提出一些理论上的意见,供他参考。意见也不用讲得非常详实,具体该怎么做、怎么做,一步步的太具体了,也不必。
公司要求员工不设scope,我觉得挺对的,但这个scope最好是无团队管理的,是可以从自己团队扩展出去的。因为有的团队不想自己本分,他老是想到别人那块去了,那就会造成很多是是非非,很麻烦。